紙紮老店-中部塔位,靈骨塔,寶塔,神主牌位,個人靈位,祖先牌位

紙紮老店 - 中部塔位 , 靈骨塔 , 寶塔 , 神主牌位 , 個人靈位 , 祖先牌位 自由時報 – 2014 年 8 月 11 日 上午 8:42 〔自由時報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每年農曆七月因普度祭拜活動頻繁,總少不了糊紙藝品。家傳四代、擁有逾九十年歷史的桃園名家糊紙店,糊紙藝師鄒春榮三兄弟紙紮靈冥用品手藝精湛,隨著農曆七月到來,為應付多家寺廟中元普祭紙紮法船及人物的訂單,只能連日趕工。 手傷咬牙學 從此黏住 五十九歲的鄒春榮,家有五兄弟,從小就得學手藝才「吃不空」,當年他與二弟鄒永福小學畢業,就入門拜師學糊紙技藝,學徒得從剖竹片開始,竹片剖得不平均不打緊,手指被割傷是家常便飯,只學了三天就想放棄,咬緊牙關繼續學,就黏住了這一行,後來因旺季人手易不足,么弟鄒基財也投入紙藝人生,至今四十四年。 糊紙技藝全靠老師傅的巧手左搓右揉,舉凡劈柴、修邊、做骨架,糊底紙、剪紙、裝飾等,不論舊式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或新式洋房的形式,還有電視、音響、電風扇、書房、臥房,乃至卡拉 ok 、舞台燈、 3C 商品,比例大小一應俱全。 靈厝算是糊紙店經濟來源的大宗,但真正考驗糊紙功夫的是廟會建醮。鄒春榮常說自己只有國小畢業,看不懂幾個字,但他只靠客戶給的一張太乙真人平面圖,就能巧手折成立體造型,水滸傳、白蛇傳等民間典故也如數家珍。 因為靈厝、人偶、金童玉女等都有特定規格和吉祥尺寸,鄒家兄弟懷著虔誠的心,力求紙紮藝品的完美,也企盼讓亡者「在陰間能夠住好厝,保佑後代好子孫」,製作過程不敢稍加輕忽。 面對糊紙藝品最終的下場就是「焚燒」,鄒春榮每每百感交集,畢竟「糊」了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作品,了不起被拿回家或在廟埕放個幾天就得燒掉,心裡難免會有不捨。 沒人接棒 到社大開課 對於有人忌諱到糊紙店,鄒家兄弟強調,糊紙店就是陰界的「建築業」,是為鬼魂服務的工作,靈厝就是陰界的「成品屋」,自己「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糊紙的手工繁複,利潤偏低,終究抵不過市場的現實,鄒家第五代沒人願意接棒,目前業界技師也是寥寥可數,沒人傳承成了最大隱憂。 鄒家兄弟說,還好有多所社區大學力邀鄒春榮授課,或許再過十年、廿年店面可能消失,但他期待糊紙藝術能持續發光發熱! 我們提供中部合法塔位 , 納骨塔 , 靈骨塔 , 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