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式-殯葬,殯儀館,塔位,火葬場,墓園,神主牌位

告別式 - 殯葬 , 殯儀館 , 塔位 , 火葬場 , 墓園 , 神主牌位 「生死事大」,漢人社會一向重視人的出生與死亡,在生命重要階段中,都要舉行禮儀、儀式來度過各個身份轉換的階段,而死亡即是一個人生命的終了,為亡者所舉行喪禮,也形成最特殊的生命禮俗。 受到儒家、孝道思想影響,傳統漢人社會對於長輩事奉特別重視,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除了長輩生前要以禮節來侍奉之外,長輩死亡之後更要以禮來安葬和祭祀,而喪禮中諸般禮儀與法事,除了表達孝思之外,主要即是在協助亡魂通過不安定的狀態,終而回歸祖先的行列。 臺灣漢人社會傳統喪禮為諸多生命禮俗中最為繁複的一項,自新亡以至安葬、除靈的過程,可以長達三年之久,尤其是在葬禮之前的諸多禮儀更是受到重視。在這些禮儀中,諸如臨終、新歿、發喪、治喪、殯禮、葬禮、居喪等,大多數禮儀多屬亡者家族私密性的儀式過程,唯獨葬禮中的「奠禮」,則具有向社會宣告亡者生命脫離社會的重大意義,為少數具有「公開」性質之禮儀,因此自古以來也備受重視。 奠禮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舞台,家屬與生前親友等在奠禮中與亡者告別,漢人社會也都十分重視奠禮的舉行,藉由或簡或隆的禮儀來送亡者最後一程,也是漢人社會甚至是人類社會普遍的人情世故。 在臺灣漢人族群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中,生命禮俗乃是與人最切身的民俗,關係著一個人在家庭、家族,乃至於在社會中的地位,因此一向為傳統漢人社會所重視。人類各民族文化中,一般都非常重視社會成員的生命禮俗:從誕生、成年、結婚、生育、以至死亡等,都是各個重要階段的生命軌跡之變化,世界各族群民俗大多對生命禮俗相當看重。其主要精神意義,即是為了區隔前一個生命階段的結束,並迎接下一個生命階段的來臨,因此在不同社會文化的信仰習俗傳承下,也就產生各式各樣的生命禮俗。 凡是人類個體從出生到死亡,在各個階段中其社會身份與地位的轉換,都可謂是通過數個重要的生命關卡,凡此多需經由該文化認同許可的信仰儀式之舉行,來幫助當事者及其相關的親友、社會成員等的接納與瞭解,這就是法籍荷蘭人類學者 Van Gennep 所說的「通過禮儀」( rites de passage ),後來 Chapple and Coon 又提出「加強儀式」( rites of intensification )加以補充說明。 這些理論說明了儀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