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五行東海七福金寶塔」標籤的文章

五行-東海七福金寶塔,大度山寶塔,五湖園,寶覺寺,中台,復活堂,大乘

圖片
五行 - 東海七福金寶塔 , 大度山寶塔 , 五湖園 , 寶覺寺 , 中台 , 復活堂 , 大乘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迴圈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可以鐵定,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套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 “……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   那么,什么是五行,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 “ 五行 ” 的呢?    “ 五行 ” 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 “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 。《洪范》中則指出 “ 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 …… 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檣。潤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 ” 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 “ 五行 ” 之間的內在聯系。    “ 五行 ” 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 “ 五行 ” 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 “ 五行 ” ,在這裡,他是被認為是 “ 地之五行 ” 與 “ 五材 ” 、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 五行 ” 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 “ 行 ” ,鄭玄注曰: “ 行者,順天行氣也。 ” 而《尚書》提到的 “ 五行 ” 則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義-- “ 行 ” 。 “ 行 ” 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 “ 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