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德-塔位,墓地,納骨塔,神主牌位,寶塔,撿骨,風水

做功德 - 塔位 , 墓地 , 納骨塔 , 神主牌位 , 寶塔 , 撿骨 , 風水 殯葬儀式《做功德》 在殯葬儀式中我們經常聽到「做功德」這個名稱,但是究竟何謂「做功德」這應該從兩個層面去了解: 一、從殯葬禮儀的用詞而言,這是一個含概性的名稱,一般會告知「做一場功德」,但是「做功德」的內容包括那些。 依臺北殯葬管理處公告《做功德》: 【由來】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延請專門的道士或和尚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的法事,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德,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作功德」。因為是非常專業的法事儀式,所以道壇多會為家屬準備相關的儀式用品。當進行到「還庫」時,家屬才進行燒庫錢的活動。 【時間】為出殯前一晚開始,延續到天明,看是施行一朝、二朝或三朝的功德法事。 【供品】豐盛的牲禮、香花、素果等。 【金銀紙】庫錢、銀紙、往生錢。 搭棚設壇,長孫女執傘遮蓋桌上魂帛,面向壇坐於壇前,請司公(道僧)誦經做法事,俗稱「做司」。本以死者之名施功德,以贖生前罪孽,而藉佛力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惟所做法事,不祇「開魂路」、「做功德」等,且雜有走赦馬(司公數人,手執紙馬、紙人作追逐遊戲)、弄鐃(以鐃鈸作各種演技)、挑經(一司公挑經卷,作難分難捨狀過奈河橋,使孝券悲憫而擲錢施捨(、放燄口(口火吐火)等雜技表演。故古時有一諧聯曰:「孝子報親恩,無工無不可。儒生從道教,其然其豈然」,識者所不以為然也。 臺灣殯葬網記載: 「卒哭」祭禮的舉行,是在葬後的「三虞」祭禮之後,約當百日左右。《大清通禮》有「百日之奠」及「百日卒哭」。另據「金瓶梅詞話」裡的描述,最晚在明朝時候,一般民間已有「百日」祭祀之喪俗。「百日」時候,表示親人已離去三個多月了,然而對親人仍深深思念不已。因為對親人思念,所以有祭祀。又因親人新亡不久,所以又有延請僧道誦經,為親人祈福做功德,薦亡超拔的做法。 二、依傳統佛教定義: 傳統佛教不能針對做喪葬的儀式稱為「做功德」一般會以誦經或法事(佛事)為主要稱呼,其「功德」兩字在傳統佛教有非常嚴格的定義。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最初從黃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梁武帝就問了菩提達摩: 「我這一輩子造了很多廟,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也供僧。我這個 有什麼功德呢?」求以正法。而達摩言:「實無功德。」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這是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