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合法寶塔,神主牌位,個人靈位,祖先牌位,撿骨,墓地
生態葬 - 合法寶塔 , 神主牌位 , 個人靈位 , 祖先牌位 , 撿骨 , 墓地 5年時間僅有10人樹葬 4月1日,太原市首批集體樹葬儀式在仙居園公墓舉行。在《再別康橋》輕柔的配樂朗誦中,22位逝者的家屬把骨灰壇埋在側柏樹下,培土,獻花,祭拜。隨後,家屬把寫好的紀念卡挂在柏樹上,寄托對逝者的哀思。 “ 父親要是活著也有97歲了,這株與父親相伴的柏樹編號正好是97,以後我們看到這株樹就倣佛看到了他。 ” 參加樹葬儀式的李女士説。 “ 樹葬是不留骨灰的,讓逝者與松柏融為一體。 ” 仙居園市場策劃部主任王海艷説,家屬用的骨灰壇是可降解的,入土後3個月到6個月便自然降解,進而重復利用土地,既環保又節地。 為了推廣這種新型的殯葬方式,仙居園對樹葬僅收費1000元左右,這次清明節安葬則免費,這遠低于墓葬動輒兩三萬,甚至七八萬的喪葬價格。但是, “ 自2009年開始推動樹葬以來,之前的五年間只有10位逝者選擇了這種殯葬方式。 ” “ 盡管這次集體樹葬只有22位逝者,卻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 太原市殯葬管理中心主任郭永紅説,這次集體樹葬採用自願報名的方式。 “ 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的觀念在變化,只是遠遠不夠。 ” 郭永紅介紹説,除樹葬外,花壇葬、草坪葬、海葬等新興的生態葬法也都遇冷。近年來,太原市平均每年選擇生態葬的只有100人左右,只佔到火化人數的1%。 理智上認同環保,感情上難以接受 3月底,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第四次全國殯葬工作會議上説, “ 把推行少佔或不佔地的安葬方式作為殯葬改革的重中之重 ”“ 大力倡導樹葬、深埋、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 。然而,推廣生態葬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 生態葬形式不少,但適合某個區域的並不多。 ” 郭永紅説,花草到冬天便會枯萎,所以花壇葬、草坪葬不適合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