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紙-合法塔位,納骨塔,靈骨塔,寶塔,祖先牌位,花園公墓,墓園撿骨

掛紙 - 合法塔位 , 納骨塔 , 靈骨塔 , 寶塔 , 祖先牌位 , 花園公墓 , 墓園撿骨 客家人的「掛紙」【掃墓】 苗栗地區的客家族群在每年農曆元宵節過後,就開始掃墓,又稱為「掛紙」。 清明時就不再回來,不但可以節省牲禮費用,同時也節省往返奔波的車馬費用, 充分顯示出客家人刻苦、耐勞、勤 儉、打拚的精神。以前是統一農曆一月十六日掃墓, 現在很多家族則配合外地工作的人返鄉掃墓,而選擇元宵節過後的周休二日,一直到清明節都有人「掛紙」。 「掛紙」當天,散居到各處的子子孫孫都會趕回來祭祖,常常是數百餘人以上的聚會, 很是壯觀!除了表達慎終追遠的精神外,親友們更藉此機會話家常聯絡感情!「掛紙」時一般會準備雞肉、 豬肉、魚肉、發板、水果…等等,另外一疊黃紙,準備壓在墳頭上,表示子孫回來祭祖過!早期物資匱乏的年代, 掛紙完後的發粄、水果,通常都會分送給附近的小朋友,因此這個「掛紙」的時節,也是小朋友最愛的節日之ㄧ。 掃墓客家話叫「掛紙」,據老一輩的人說:因為在掃墓時,要將一疊黃紙,壓在墳頭上,因此掃墓又叫掛紙, 一則表示子孫已經回來祭拜過祖先,一則也說明是有主的墳墓。更有傳說是來自唐高祖尋母墳的故事, 因為高祖遍尋不到母墳,靠著一張紙帛找到母親墳墓,後世的人就在墳上掛上紙帛作為上墳的標誌。 「掛紙」時,會約定一個時間,大家一起祭拜,先到的人不可先自行祭拜,得等後來的人, 準備的三牲等祭品擺在祖先牌位前,而發粄 ( 現在很多以蛋糕代替 ) 、水果就用來祭拜「后土」 - 土地神之最尊。 同時祭拜時,第一支香是祭拜「后土」,接下來才拜祖先。 主祭的長者帶領大家頌讀祭文,並擲聖筊後請祖先們領受祭品,慢慢享用!此時還得請祖先喝酒, 酒過三巡 ( 現在此習俗已改良,以整瓶不開罐酒代替)後,燒紙錢,放鞭炮做圓滿的結束。 「掛紙」完後,有些宗族會藉此,大家聚在一起享用午餐,邊吃邊聊,很多一年才見面一次的遠房親友, 得以相互認識聯絡感情,不失為凝聚家族力量的好機會! 因此「掛紙」是客家族群繼農曆年後,最重要的節日活動! 我們提供中部合法塔位 , 納骨塔 , 靈骨塔 , 寶塔 , 神主牌位 , 個人靈位 , 祖先牌位 , 花園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