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出殯」標籤的文章

出殯-殯葬,殯儀館,塔位,火葬場,墓園,神主牌位

圖片
出殯 - 殯葬 , 殯儀館 , 塔位 , 火葬場 , 墓園 , 神主牌位 喪禮中的「出殯」指的即是奠禮儀式之後,亡者遺體遺柩出發歸葬的過程,傳統的作法是延請道士或法佛教法師主持儀式,來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其宗教儀式主要有「起靈」、「封釘」、「旋棺」、「發引」等。起靈為告慰亡者即將歸葬,道教誦念三堪嘆、青華號等,祈求東宮慈父太乙救苦天尊慈光接引亡靈;佛教則誦念心經、往生咒與阿彌陀佛聖號等,祈求阿彌陀佛接引亡靈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接著進行封釘儀式,由道士或法師司儀引領家屬為棺木進行蓋棺固封。依照臺灣漢人習俗,亡者若為父親,請同姓的好命人或同輩來封釘,而死者為母親時便請外戚來封釘,有讓族親確認死亡的重大意義。封釘所用之釘共有五枚,前四枚目前大都只徒留形式,最後一枚釘子稱為「子孫釘」,輕輕釘下之後再由孝眷(長男為主)用牙齒將釘子咬起置於安奉魂帛的斗中。封釘時司儀同時要說吉祥話,如「一釘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受福祿;二釘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釘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釘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釘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等。 封釘之後由道士或法師帶領孝眷進行「旋棺」,家屬手持紅色小燈籠,跟在後面繞棺三圈,為亡者照明,此即「旋棺」。旋棺後,再以麻繩緊緊綁起棺木,稱為「絞棺」(火葬則省略),並給棺木罩上華麗的棺罩,或是綴滿往生咒所折成的蓮花形蓮花被。接著送葬隊伍抬棺啟靈前往墓地安葬,即稱「發引」,有的則是送往火葬場要行「火化」。而當天要正式出發前往安葬的墳地稱為「出殯」或「出山」;要送往納骨塔安奉者,稱為「進塔」。孝男則捧著魂斗,以紅色圓形木斗中,置放亡者的魂帛、上插兩炷香、孝杖以及五穀丁錢,並由另一位家屬持黑傘為亡魂遮避陽氣,喪葬隊伍再出發歸葬 送葬隊伍啟靈前往墓地安葬,或前往安奉的納骨塔,稱為「出殯」或「出山」,近來則多有稱為「移靈」者。啟靈後請有德者將十二粒紅圓(閏年再加一粒)、發粿或是餅乾、水桶、碗筷、石頭十二份,以圓盤放在原來的停棺處,也有的人家以燒盆烘爐,放上蛋糕或發粿,有祈求團圓旺發,亡者將發達的福氣遺留給子孫之意,此即「壓棺位」。 正式出發的時刻一到,家屬先將銀紙燒化然後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或紅布在橋上,用以驅邪祈福,通常是由女婿進行此項動作。而送...

出殯-合法塔位,納骨塔,靈骨塔,寶塔,神主牌位,個人靈位,祖先牌位  

圖片
出殯 - 合法塔位 , 納骨塔 , 靈骨塔 , 寶塔 , 神主牌位 , 個人靈位 , 祖先牌位   以日師擇定良辰吉日出殯,俗曰「出山」。其儀式概述如下: 1. 擺  祭:將棺木移於屋外,俗稱「移柩」後,舉行「擺祭」。除喪家備牲醴等外,出嫁女兒須備豬頭供祭。孝眷、女婿等依序奠酒跪拜,嗣由親朋等弔祭。 2. 封  棺:祭罷即行封棺之儀,俗曰「封釘」。孝眷環跪棺旁,隨司公高唱吉語,以「有喔」呼應。男喪由死者親族,女喪請外家行封釘。先由棺蓋四端已打牢固之釘上,用斧頭作打釘狀,最後打棺中央一釘,稱「子孫釘」。釘畢送紅包與封釘人,孝男即用牙齒拔起子孫釘,供於魂帛。司公所唱吉語如下: 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 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伙。 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 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 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代代如彭祖。」 3. 旋  棺:封釘畢,個僧即引導孝券繞棺三次,曰「旋棺」。俟棺木蓋上棺章,女眷即倚棺哀哭,俗稱「哭棺柴頭」。哭罷即發引安葬。 4. 出殯行列: (01) 地理師乘轎引導。 (02) 路鼓。 (03) 獻紙錢(擲紙錢與路上野魂以免搗亂)。 (04) 孝女執草龍(俗稱火把,以稻草綑束,長數尺,先端焚燒生煙)為照明引路(古昔用火把以防野獸,相沿而來)。 (05) 女婿、孫婿執銘旌(書死者銜名白長旗。 (06) 洗路(弄鐃鈸)。 (07) 吉大門燈(書家姓之大燈籠)。 (08) 輓聯輓幛、花環、藝閣、化裝隊、樂隊等。 (09) 大鼓亭。 (10) 香亭。 (11) 子孫亭。 (12) 紙轎(塗紙轎,子孫扛)。 (13) 司公(道僧)。 (14) 靈柩,孝男扶棺而行。 (15) 大孫轎(又稱魂轎)。 (16) 執幢幡。 (17) 孝券,女眷則由一男人用白長布條曳引,執布條一路 (18) 哀哭而行,以免分靜。 (19) 最後為執拂(送葬)來賓。 送葬者,親戚幼輩頭綁白布,平輩左手綁白布,長輩白布綁腰,外家白布綁半肩之分。至小段行程,喪子等即跪地向送葬來賓,拜謝並請止步。外家則送至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