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地藏王菩薩」標籤的文章

地藏王菩薩-台中塔位,神主牌位,台中納骨塔,靈骨塔,墓園

圖片
地藏王菩薩 - 台中塔位 , 神主牌位 , 台中納骨塔 , 靈骨塔 , 墓園 梵名乞叉底蘗沙「 Ksitigarbha 」。「地」具有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而「藏」就代表深靜密慮之意,所以「地藏」就是代表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說法時,曾付囑地藏菩薩,要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與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世界,留住世間,教化六道眾生。以是之故,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必定度盡六道眾生,方乃成佛,誠如《地藏經》所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像極具特色。一般菩薩之造形多為頭戴寶冠、瓔珞裝飾、身披天衣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為光頭圓頂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的出家相。由於地藏菩薩發願在無佛的五濁惡世中,應化現身以濟度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是以顯現出家之僧相。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名的由來   地藏菩薩所以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因為從久遠以至今日,其悲心大願就是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反應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   菩薩在過去生,就曾發此弘願。無量劫以前,有一佛土,其佛號「一切智成就佛」。一切智成就佛在未出家以前,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地藏菩薩則是其鄰國的小國王。二王相交甚篤,一齊學佛,同以十善,利益子民。然而附近其他國家的人民,心性倔強,多造惡業,不修善法。看到如此的景象,其中一王即發大願:「願我早成佛道,普度群生。」另一國王則發願:「若不先度盡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自己絕對不先證佛果。」   不久,發願早成佛道的國王出了家,精進修行,速證佛果,號一切智成就如來。而發願度盡眾生方成佛道的國王,直到今日,仍是難行能行,本其初衷,不辭艱辛地度化難調難伏的眾生,他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 悅地利女、光目女救母   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久遠以前,在覺華定自在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曾為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名叫悅地利,不但不信因果,還修習邪門外道,顛倒是非,並造殺生業,所以死了之後立刻墮到地獄受大苦難。   婆羅門女子非常孝順,不忍心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變賣了所有的家宅財產,買了許多香燭花果,到各佛寺去布施供養。因為她至誠恭敬,一心稱念佛號,她的母親承孝女布...

地藏王菩薩-東海七福,大度山,五湖園,寶覺寺,大乘,金陵山

圖片
地藏王菩薩 - 東海七福,大度山,五湖園,寶覺寺,大乘, 金陵山   「地藏王菩薩」,又稱「幽冥教主」,或稱「酆都大帝」,簡稱「地藏王」;「幽冥教主」和「酆都大帝」是道教的稱呼,因為道家認為「幽冥教主」(以下「酆都大帝」從略),統裁十殿閻羅王,並且檢察世人在生前的善惡;行善的人,便引度去到西天,為惡的人,便下令墜落地獄,橫死的,便讓他超生;民間所有弔祭死者的亡魂,必先祀「幽冥教主」,廟裡見到的「幽冥教主」神像,是坐在名叫「諦聽」的靈獸地獍上面,相傳這靈獸覺非常聰敏呢;不過「幽冥教主」雖然有「諦聽」協助,因為人間的罪犯天天增加,忙的還未把冥府的善魂悉數引渡西天,延到今天仍然無法向「上帝」繳旨。   「地藏王」是佛教的稱呼,因為佛家認為「地藏王菩薩」從「釋尊(即釋迦牟尼佛)」寂滅後到「彌勒佛」出世這中間,化導無佛世界的眾生;祂在忉立天附屬於「釋尊」,受「釋尊」的接引,去普度六道的眾生;祂發大誓願,出於無佛之世,引導在五濁之世的迷界眾生;「地藏王菩薩」較其他諸菩薩誓願深重,祂與閻浮提有大因緣,專施給人生的幸福和佛道的圓成,是誓願的代表菩薩;也就是說,「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不達目的,決不中止。又「地藏十輪經」說:「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也許這就是佛家稱「地藏」的由來吧!台灣民間,又認為「地藏」乃閻羅王的化身,管轄冥界,所以信仰特別深重。   「地藏王菩薩」相傳於佛寂滅後一千五百年(即我國唐朝貞觀三年)降跡新羅國主家;菩薩姓金,名喬覺;在永徽四年,當祂二十四歲的時候祝的髮,隨即攜帶白犬「諦聽」,航海來到我國江南池州府青陽線的九華山,端坐九子峰山頭七十五年之久,於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的道,計年九十九歲。這中間還有一段插曲;一說:「地藏王菩薩」來到九華山之後,在山下遇到一位老人,便向老人請問這九華山的地主是誰?老人不答,卻反問「地藏王菩薩」問他有何事?菩薩說:「想化他一袈裟之地。」老人心想一袈裟之地,只不過方丈,我何不樂捐,便向菩薩說:「這九華山都是我的,您需要一袈裟之地,就贈送您好了。」菩薩說:「您不能反悔呀!」說完,便張開袈裟向九華山撒過去,說也奇怪,剎那間,一件小小袈裟卻把整個九華山全包住了;後來這位老人和他的兒子們,都讓菩薩給度化了。一說,時有閣老閔老,素來就懷有善念,每齋百僧,必定虛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