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洗骨吉葬」標籤的文章

洗骨吉葬-七福金寶塔,大度山,五湖園,寶覺寺,復活堂,大乘,金陵山

圖片
洗骨吉葬 - 七福金寶塔 , 大度山 , 五湖園 , 寶覺寺 , 復活堂 , 大乘 , 金陵山 撿骨其實是風水學的轉捩點 , 人往生的干支年與往生者的八字 , 往往形成沖剋 , 又不好停靈過久 , 只好先找個不太差的環境 , 入土為安 . 等到 " 有利年 " 再撿骨遷葬 , 或入祖墳 . 而且親人往生突然 , 孝眷也沒心情尋找較好地理 , 委託別人又不放心 . 另一方面 , 撿骨是漳 . 泉人士當年自內地來台 , 有一種 " 落葉歸根 " 的情結 . 將來要回葬故鄉 , 撿骨最理想的時間 , 從六年到十二年都有人撿 , 要看土葬的環境及往生年齡 , 越年長的 , 可以放越久 , 一般公墓規定八年是合理的 , 太早了 , 骨和肉未分離 , 太久了恐骨頭被侵蝕了 , 撿起來不完整 , 心裡不踏實 . 有一種生肖的男人往生後 , 是不撿骨的 ," 十月虎 , 破甲無公無祖 " 虎年十月生男 , 在命學中稱 " 破骨 ", 尤其十月虎為甚 , 故有不撿骨之說 . 撿骨費用不高 , 大約三萬六上下 , 但打開棺木 , 會有什麼額外開銷 , 就看所找的撿骨師了 , 接下來的塔位費用更是天壤之別 , 由一萬五到三十萬皆有耳聞 . 撿骨習俗,在中國內地各省並不多見,台灣地區之所以頗為盛行,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和中國閩粵南遷習性有關,一是受祖籍觀念影響。早年落戶南方的移民,為了安葬祭祀之便,多採薄棺土殮,以便三年之內能夠屍腐撿骨,等定居之後再予以改葬。另一方面,十七世紀末期,先民渡海來台,基於落葉歸根的觀念,稍有財力的人,一定會把亡故親人的靈柩運回內地家鄉安葬,而一般人也伺時撿拾遺骨送回家鄉改葬,這些因素再加上後來的「風水觀」,撿骨遷葬的「二墓制」,就成為台灣喪葬文化的常態了。撿骨的年限,民間傳統習俗認為,未滿十六歲亦即未成年者不撿骨,年齡愈大者撿骨的年限愈長。在台灣民間,撿骨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負責撿骨的人,叫做土公仔,一般多以「師傅」相稱。撿骨之後,由風水先生選一塊吉地,再舉行一次葬禮,稱為「吉葬」,不過形式比較簡單,不像出殯時那麼盛大,也有人將骨罈置放於納骨塔。 我們提供中部合法塔位 , 納骨塔 , 靈骨塔 , 寶塔 , 神主牌位 , 個人靈位 , 祖先牌位 , 花園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