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殯葬文化」標籤的文章

殯葬文化-七福,寶山,大度山,五湖園,金陵山,復活堂,大乘

圖片
殯葬文化 - 七福 , 寶山 , 大度山 , 五湖園 , 金陵山 , 復活堂 , 大乘 ■生死教育的提倡   國內從民國 80 年代開始在大專院校講授生死教育以來,生死教育對喪葬的訴求有以下幾點:   ( 1 )簡單隆重葬禮的舉行;由於信仰多元化之 下,死者和其家屬對身後事的舉行會產生不同意見,若無事先說明或委託,恐怕家屬就只好全權委託葬儀社或依照家屬自己而不是死者的意見去辦理。   ( 2 )打破死亡的禁忌:生死倡導教育社會大眾對臨終關懷,哀傷關懷與輔導的同時,也建議應提早為個人建立生命的終點-死亡做準備,像是預立遺囑、交代遺物、遺言的準 備,為自己的葬禮預做安排規劃來打破死亡的禁忌。   ( 3 )臨終關懷的推廣:現行有安寧病房的醫院受臨終關懷推廣的影響,除設立家屬祈禱室或佛堂外並將原本處 於陰暗偏僻角落的太平間重新裝潢或明亮、清靜、寧靜的往生,大大提高醫院對消費者服務品質。   ( 4 )替哀傷找出口:死亡是生命中有難以承受之「痛」,當生命 升起與落幕的當下,難免彼此牽掛,逝者不會沒有無憾、被留下來的人要學習面對擁有及失落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殯葬過程當中應適時掌握如何能讓我們彼此關懷, 為生命的消逝找到悲傷的出口,以及讓悲哀的傷口痊癒?   ( 5 )有事先規劃的葬禮:生死教育中強調從自身架構來表現對死亡的尊嚴追思,就是平時能夠重新評量統 整生命意義,藉由反省和確立個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來建立合宜的喪葬禮儀與文化並導正現行不當的喪葬禮俗。如此,自然就能夠按照死者託付莊嚴地來追思死者,可以避免目前社會中多數人只能用相同宗教儀式進行,這也是落實心靈改革,破除宗教亂象。 ■民眾對殯葬認知與需求    民眾對殯喪的認知大都是十分陌生或迷惘,所以多半委由葬儀社或禮儀公司協助,像是殯喪的規劃、儀式禮節的進行或相關物品的備辦上,以省去諸多的不便或避免不當疏忽的發生。多數的民眾是從喪葬進行的過程中才有機會領悟到信仰的終極關懷。民眾對殯喪的需求大致上是:   ( 1 )殯殮喪進行過程要對死者的尊重,像是從醫院病床搬運遺體,仍應以親切態度與動作移動活著的病人下床而不是像搬運物品的方式,因為現在躺在床上的死者對家屬 而言仍是活著的個體,前一小時家屬還在為死者...